编辑推荐

第一本系统论述华为变革的专著!
历时三年,这一群人阅读、访谈、梳理、论证、整理……,吴晓波、约翰·彼得·穆尔曼、黄灿、郭斌著的这本《华为管理变革(精)》力图从众多事实、史实的忠实而客观的描述中,找到理性的规律,从时与势、变与稳、建立平衡与打破平衡的动态过程中找到关键的节点,揭示其成功背后的科学原理。

作者简介

作者:吴晓波 作者:(德)约翰·彼得·穆尔曼 作者:黄灿 作者:郭斌
约翰·彼得·穆尔曼,教授,现任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商学院战略管理学教授,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访问教授(2011—2013),美国、法国、英国、芬兰、德国和中国多所大学的访问学者。他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哲学学士学位,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管理与组织学硕士、博士学位。吴晓波,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,国家“万人计划”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。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前院长、“创新管理与持续竞争力研究”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主任、睿华创新管理研究所联席所长、浙江大学-剑桥大学全球化制造与创新管理联合研究中心中方主任。黄灿,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现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学系主任,知识产权管理研究所联席所长。郭斌,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,浙江大学-剑桥大学全球化制造与创新管理联合研究中心中方副主任。

目录

序一
序二 恐惧是变革的最大动力
第一章 华为管理变革:概述
1.1 引言
1.2 华为历史简介
1.3 华为管理哲学和企业文化的主要特点
1.4 建立和打破制度
1.5 本书的章节结构
第二章 高管团队与组织变革:基于制度化变革视角的解读
2.1 引言
2.2 变革中的领导力
2.2.1 高管团队:变革的催化剂
2.2.2 变革循环:先僵化,后优化,再固化
2.2.3 将变革基因融入企业文化
2.3 高管团队的变革
2.3.1 领导力结构的适度分权
2.3.2 不同高层管理者之间的战略一致性
2.4 小结
附录 华为部分高管履历
第三章 华为的集成产品开发变革
3.1 IPD变革的意义
3.2 IPD系统的思想与构架
3.2.1 以客户为中心:开发什么
3.2.2 跨部门团队:谁来开发
3.2.3 流程和模板:怎么开发
3.3 IPD变革的实施过程
3.3.1 来自CEO的强力支持
3.3.2 先僵化,后优化,再固化
3.3.3 较长的变革时期
3.4 小结
第四章 华为供应链管理变革
4.1 引言
4.2 第一阶段:集成供应链
4.2.1 拜师IBM,穿上美国鞋
4.2.2 识别变革前的问题
4.2.3 提出解决方案
4.2.4 结论和讨论
4.3 第二阶段:全球供应链
4.3.1 全球供应链管理的挑战
4.3.2 执行海外ERP项目
4.3.3 建立集成的全球供应网络
4.3.4 定制化当地供应链活动
4.3.5 结论和讨论
4.4 小结
第五章 华为财经管理变革
5.1 引言
5.2 第一次财经管理变革:“四个统一”
5.3 集成财经服务变革的背景
5.3.1 电信行业的发展
5.3.2 运营风险
5.3.3 财务效率
5.4 第二次财经管理变革:集成财经服务变革
5.4.1 IDSⅠ(2007—2010)
5.4.2 IDSⅡ(2010—2013)
5.5 集成财经服务变革的推行
5.6 集成财经服务变革的效果
5.7 华为的财务管理
5.7.1 融资
5.7.2 投资
5.7.3 并购
5.8 小结
第六章 华为的人力资源体系变革
6.1 引言
6.2 第一阶段:人事管理(1987—1991)
6.3 第二阶段:人力资源管理的开端(1992—1997)
6.4 第三阶段: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(1997—2005)
6.5 第四阶段:国际化人力资源管理(2006—2010)
6.6 第五阶段:员工赋能管理(2010—2016)
6.7 小结
第七章 华为研发管理变革
7.1 引言
7.2 变革管理的过程分析框架
7.3 1991年前:研发管理变革的背景
7.3.1 代理起家
7.3.2 绝处逢生
7.4 1991—1994:建立非正式的研发管理系统
7.4.1 识别变革需求:混乱的“游击队式”研发
7.4.2 发起变革:研发与制造分家
7.4.3 基于反馈进行调整:数字机组推动的管理方式改进
7.5 1995—1998:建立正式的研发管理系统
7.5.1 识别变革需求:如何管理日趋复杂的研发
7.5.2 发起变革:组织架构与流程化的同步更新
7.5.3 基于反馈进行调整:研发系统趋向正式化
7.6 1999—2004:IPD变革
7.6.1 识别变革需求:快速扩张的危机
7.6.2 发起变革:始于“特区”试验
7.6.3 基于反馈进行调整:从怀疑到认可
7.6.4 让变革融入管理体系:充分授权、稳步推进
7.7 2005年至今:建立全球领导力
7.7.1 各地研发机构整合全球资源
7.7.2 “诺亚方舟”拥抱未来挑战
7.8 小结
第八章 华为的国际化之旅
8.1 引言
8.2 第一阶段:克服外来者劣势
8.2.1 把赢得价值敏感型客户作为第一步
8.2.2 在目标顾客群体中提升产品形象
8.2.3 为客户提供附加价值
8.2.4 像当地企业那样思考和行动
8.3 第二阶段:站在全球的视角管理企业所面对的复杂性以取得协同效应
8.3.1 利用全球资源来实现协同
8.3.2 有时候“慢”即是“快”
8.3.3 平衡效率与响应速度的要求
8.3.4 在文化多样性中构建组织一致性
8.3.5 积极管理公共形象
8.4 第三阶段:战略思维的转变—从追随者到产业领导者
8.4.1 遵循共生哲学
8.4.2 动态调整市场进入战略
8.4.3 更加开放和包容的管理理念
8.5 小结
附录A 华为1987—2016年的员工数和销售收入明细
附录B 本书写作过程中的相关访谈明细
附录C 《华为公司基本法》(华为,1998)
参考文献